九月普發1萬元現金?學者:恐債留子孫

稅收連年超徵,是否「還稅於民」,討論熱烈,在野立委提議普發1萬元現金,但有學者持反對意見,認為近十年來中央稅收連年超徵,但債務餘額也持續增加,代表政府財政收支不平衡,普發現金將加重政府債務,恐怕會債留子孫。外界原本推估最快9月普發1萬,但主計總處回應,不太可能。

若要普發一萬元現金,民眾反應如何?

退休教師潘志鵬:「如果說在一切都很完備的情況下,有這1萬塊大家也不會嫌多。」

71歲的潘志鵬是退休教師,退休後常常到偏鄉及社福機構,貢獻所學,他認為,政府有多的錢,應該優先照顧弱勢。

退休教師潘志鵬:「超徵的稅還給人民基本上是應該還,至於多少呢你先把那些弱勢的,需要照顧的偏鄉的低收入戶,你把這些錢妥善應用在這上面,有多的我們當然樂見其成。」

有上班族認為,萬物皆漲,若能多發錢,也是好事。

上班族張小姐:「如果可以拿回這1萬塊的話,因為現在物價很高,薪水沒漲物價超高房租超貴,我十年沒住台北了,然後我後來回來我發現,那個房租貴到很誇張,我有點嚇到然後薪水又沒漲。」

這一萬元並非從天上掉下來,而是人民繳的稅。統計近4年稅收超徵情況,2021年超徵4327億元、2022年超徵5237億元、2023年3860億元、2024年5283億元,累計超徵1.87兆,平均每年4677億元。

資深記者王皓宇:「去年稅收超徵五千多億,有立委主張還稅於民,提出普發1萬現金的想法,有錢領聽起來當然很不錯,不過支持與反對兩派都有各自的論述。」

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:「如果有超徵的話有一部分規定要拿去還債,1.8兆用來還債大概只有4千多億,既然你的超收這麼多,拿一部分來退還給老百姓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,發放給比較窮的人1萬塊比較有用,發放給有錢人比較沒有用,所以當然可以考慮要不要有排富條款。」

然而,也有學者指出,稅收連年超徵,但未償債務餘額持續上升,代表政府收不抵支,若普發現金,恐怕債留子孫。

政大財政系主任陳國樑:「今天在稅收超徵然後要討論還稅於民的話,一定要先確定財政是有餘裕的,最近十年是有九年是超徵的,超徵金額加起來其實有兩兆多,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說,這幾年來我們總預算跟特別預算,應該要舉借的債務也是有兩兆多,我們發現就是實際上面的債務舉借,卻相當的少只有大概就是45千億左右債務舉借,我們在稅收這個部分多收一些,剛好可以拿來補就是我們平常在政府支用上面不夠的那個洞。」

在野主張普發現金,並推動特別條例及修法,主計總處則回應,稅收超徵,不代表當年度財政有餘。稅收受經濟景氣循環影響,具不穩定性,應優先用於償債或因應未來重大支出。

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:「不願意這樣想,不過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,就是政府故意去低估財政的收入,到時候多出來的錢就比較好花嘛,所以有這種誘因,所以如果你現在強迫說你多出來的錢多了太多,你必須還稅於民,這樣子的話他在估計的時候就會,更精準的去估算,不會每一年差了這個34千億差那麼多,你可以在預算法裡面,比方說超過10%以上,多出來的錢就應該優先償還國債,超過15%以上就應該還稅於民。」

政大財政系主任陳國樑:「如果要討論還稅於民普發現金1萬塊錢,我覺得主計總處做一件事情,財政部做一件事情,到底這幾年來我們超徵了多少,超徵的錢用來還債有多少,用來減少舉債有多少,用來補洞的有多少,然後真正剩下有多少,那我們可以就這個真正剩下來的部分,來討論說他這部分應該要怎麼樣處理,我覺得依我現在的計算,還有我手邊有的數據,其實這個剩下來是非常有限的。」

是否還稅於民,朝野不同調,唯有跨越分歧,才能在民意與財政彈性間找到平衡。

參考來源

喜歡這篇文章嗎?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~